六漫村
【资料图】
在大多数市民看来
词语“六漫”和“辣椒”毫不相关
但是
在龙胜各族自治县的各族同胞看来
“六漫”就等于“辣椒”
在该县瓢里镇
有一个以辣椒命名的村庄就叫六漫村
地处越城岭南麓的六漫村
四周山脉绵延,秀丽多姿
清澈的六漫河(也称三门河)穿村而过
犹如玉带,将村庄三面环绕
六漫河流过村庄
汇入浔江、柳江、西江,再流入珠江
在六漫村村口,一座白色的碉楼上
“六漫·傣哩”四个红字,分外显眼
据六漫村支书秦恩强介绍
六漫村是壮族、侗族、瑶族、汉族群众
和谐共荣的多民族聚居地
以壮族为主
全村下辖11个村民小组,274户约1113人
“傣哩”是壮语 “太好”“非常好”的意思
“六漫·傣哩”意思是
山环水绕、山水相映的六漫村太好了
在六漫村沿河的休闲广场
记者看到了由两个巨大的红辣椒组成的塑雕
“我们村就是以辣椒命名的村,
所以辣椒就是我们村寨的特色符号。”
秦恩强说
记者秦丽云 通讯员韦吉阳 刘胜 摄
那么,六漫村与辣椒究竟有何渊源
据《龙胜牙寨梁氏宗族族谱》记载
明朝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
始祖梁氏由南丹州庆远府到
龙胜县瓢里镇的思陇、六漫一带居住
至今已22代
两地均依山傍水,土地肥沃
符合壮族群众风水选址的习俗
勤劳智慧的壮族群众已把六漫
打造成为龙胜大山之中的
宜居之地、鱼米之乡
六漫是龙胜最早通达船运的地方又是龙胜官道通达三门、三江、柳州的重要节点,船运的商品大多在这里集结出入龙胜,使之成为龙胜沟通外界的自然纽带。约十八世纪中叶,即公元1740—1780年间,广东梅州一带一批温氏、赖氏、廖氏等家族的客家人由珠江、柳江沿江而上,开启了在六漫一带的行商坐贾生活,并有部分客家人逐渐在六漫村定居下来。客家人把辣椒、西红柿等新物种带入这里种植,又带来了盐巴、小五金、布匹等商品,并把大山里的木材、桐油、茶油、珍稀药材、松脂和山珍等特色产品贩运到珠江三角洲一带销售。频繁的生意往来,使六漫经济空前活跃,成为当时龙胜区域内重要的商品交换地,开设了诸多商铺,建设了三个货运码头。如今,这三个货运码头已经不见,但是村民们在码头原址立了石碑,以此作为纪念。
记者秦丽云 通讯员韦吉阳 刘胜 摄
为什么六漫村的村名要与辣椒牵连在一起呢?据秦恩强介绍,辣椒本是舶来品,自从客家人把辣椒引种到六漫后,辣椒就在此扎下根来,并成为地方特产。客家人发现六漫的辣椒好,也就喜欢把六漫辣椒贩卖出去,他们常常用异物交换的形式收购辣椒。又因辣椒的用途多多,吃辣椒、种辣椒、卖辣椒也由六漫向周边地方传播开来。
在壮语中,“辣椒”音译为汉字称“六漫”。六漫是龙胜最早引种辣椒的地方之一,又是辣椒种得好、种得多的地方,还是龙胜辣椒购销的集散地,辣椒已经成为六漫这个村寨的代名词……天长日久,大家都称:六漫是产辣椒的地方,六漫是卖辣椒地方,“辣椒”也就成为这个村寨沿袭下来的地名。
在村中央,记者看到了一座与村头一模一样的碉楼,只是显得老旧。原来,村头的碉楼,正是村中老碉楼的“翻版”。据瓢里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介绍,六漫碉楼是由客家人引入的,是一个集防卫、居住、商贸、仓储等功能于一体的客家传统建筑,也称“围屋”。一旦遇到土匪抢劫、集团冲突等紧急的情况时,碉楼外的人士可以全部撤离到碉楼里防卫,起到一个安全保护作用。六漫寨原有温氏、赖氏等6个碉楼。目前,六漫碉楼只残留部分护卫墙,碉楼主体已经全部拆除。值得一提的是,当地还流传着“碉楼晒光洋”的故事,讲的是六漫村船运繁华之时,春夏潮湿之际,不少商贾大户于晴天吉日在碉楼上晒光洋、银子的故事。而这些富庶的日子的得到,也有辣椒的一份功劳。
记者秦丽云 通讯员韦吉阳 刘胜 摄
近年来,六漫村深入贯彻“两山”转化理念,聚焦产业发展,罗汉果、油茶等种植产业蓬勃发展。同时,随着农文旅融合发展,六漫村已初步建成一个集户外运动、休闲旅游、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点。
来源丨桂林日报(记者秦丽云)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大河服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75 联系邮箱:435 226 40@qq.com